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2 12:10:01
《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氓》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熟悉情节故事

2、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3、深刻体会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4、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积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播放陕北民歌《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问:同学们好听吗?……这首歌是什么类型的?……同学们现在正是青春年少,憧憬向往爱情吗?……古人云: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她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不仅陕北劳动人民唱出了爱情的甜蜜、幸福,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发生了一个爱情故事,是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提示:围绕情节或情感变化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三、合作交流

1、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恋爱甜蜜蜜,决绝伤不起,不要再来伤害我,初为人妇时怎样的辗转辛劳,只为维护曾经的梦想,为维护自己的爱情。可是多少年的辛劳和憧憬,换来的却是爱人的离弃。温柔似水,刚强如火。

2、你认为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社会、个人

教师拓展到刘兰芝、祥林嫂

*刘兰芝与焦母的抗争,与兄长的抗争,最后以死抗争,短暂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她对人格、尊严的最求是至死不渝的,她的这种精神给我们的不是颓废、绝望,而是一种振奋和昂扬,崇高和伟大。

*祥林嫂守寡不成,守家不成,守命不成,一出善良被毁灭的人间悲剧,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时代精神与文化特征的文学名著。

四、讨论

如果你是氓的话,你会怎样对待诗中的女子?

播放《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五、小结

每次读完这篇《氓》,总有一幅画面浮现在我眼前: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曾经等待她的恋人的河畔,那作为她当年爱情的见证的汤汤淇水之滨。河水依旧,可是斯人已去,美好的青春年华和爱情也仿佛随着流水逝去了。河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追忆曾经的美好时光,似水年华,心中却只哀悼,哀悼自己的痴情,哀悼自己的执迷不悟。最后留下的只是幡然悔悟后的心如止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她审视遍体的血痂而生出的一种劫后余生的宁静与从容。

我相信于情于爱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纵其心欲而无所拘忌。所以爱,是要用真心、赤诚。但是,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围绕着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画圆时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应铭记的箴言。

真爱,不只是手牵着手,肩并着肩,还要心连着心。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所有的家庭都幸福美满!

《氓》教学设计2

【教材依据】

《氓》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属于《诗经》中“卫风”里的作品。这首诗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 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 拓展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从课内到课外、从故事到现实延

伸、拓展。过程与方法:

1、 诵读体会,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 小组合作,探究主人公形象,认识其情感变化和婚姻悲剧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学法: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分组讨论探究 合作交流展示

教法: 点拨 梳理归纳

【教学准备】

精心设计了教学设计,学生用导学案,搜集古代婚姻制度等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知识作为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精美的教学课件,每一组学生都准备了课堂小黑板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无论古今,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是我们羡慕且称颂的美好爱情,但是爱情里也有不负责任,始乱终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来了解一下《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板书题目)

一、预习检测:

检测题1、简要介绍《诗经》(括号部分设空,幻灯片展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以前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诗经》六艺内容上是:(风雅颂),手法是:(赋比兴) 形式以(四言诗)为主。《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师强调:《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浪漫主义源头是下一课即将学习的《离骚。》

检测题2、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师生互动,共同评价修正,幻灯片展示)

诗歌内容: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2、男女恋人相思,结婚;3、劝诫女子不要沉溺爱情;4、控诉男子不要移情别恋;5、女子婚后生活痛苦;6、女子决绝离开。

故事情节: 恋爱(一二)婚变(三四五)决绝(六)

师过度:看来同学们预习的还不错,这节课我们在大家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作更深一步的分析探究。请同学们带着导学 ……此处隐藏27845个字……p>

1、(1)D

(2)C

(3)“鹊”喻指遭抛弃的前妻,“鸠”喻指续娶的新娘;“桃华” 喻指漂亮而兴奋的新娘,“桃实” 喻指子嗣兴旺,“桃叶” 喻指合家和睦完美。

(4)逃之夭夭:开溜逃跑;鸠占鹊巢:不劳而获,强占他人成果。

2、(1)赠送(2)回赠(3)拿、把(4)通“非”

(5)把……作为(当作)

好处是:在一“投”一“报”的过程中男女间传递着感情,已经不是物物相赠订礼尚往来,而是一个借果投石问路,一个用玉表达爱的诚意,完成了一首充满乡野情趣的恋歌。

效果:表现男女在恋爱过程中反复试探、回应的微妙的心理活动;反复咏唱,不断加强人物感情的抒发,在诵唱中人物感情不断升温,直至表示永结同心。

3、(1)B(2)A (3)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以乐景写哀;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以哀景写乐。这样,以反衬手法写景抒情,耐人寻味。“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

4、语言知识表达与运用:

(1)问题出在“七月流火”的引用上。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由此可见,“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豳风》里这两句话说:“天气越来越凉了,该做棉衣服了。”原意是指天气渐冷,而不是望文生义的天气炎热.

(2)

①弟 弟 找 不 到 //爸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爸爸妈妈着急)

②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妈妈着急)

③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弟弟着急)

四、高考链接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1)赋。(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氓》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理念和设计理念

本课定位为鉴赏诗歌。教学重点是在诵读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创作中的现实主义。

二、教材分析

《氓》出自于《诗经》,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不难把握。本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氓》的内容,感受古典韵律;把握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学会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

利用注释读懂诗歌,整体把握诗的内容;重点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诗中主人公,理解诗中人物悲剧产生的原因。用现代思想点评诗中故事,强调男女平等和法律维权。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氓》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五、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品味诗歌的语言

2.讨论法:理解主人公感情

3.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朗读诗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探讨了《诗经》,了解了《诗经》的代表作《氓》的基本内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它,探索它的情感脉络和现实意义。首先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来回顾《氓》的故事情节。 (学生朗读,回顾情节)

谁来为我们说一下《氓》这首叙事诗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氓》全文共六章,讲述了一个女子自由恋爱,明媒正娶却最终被抛弃回家的故事。

(二) 小组合作,探究文本

1.探究故事结局及其原因

提问: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呢?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什么?请通过文本找出答案。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女子:“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面对爱情不冷静,过于主动,易被男子轻视。 男子:“至于暴矣”“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违背誓言变了心。

小结:男权社会男女的不平等。 2.结合文本,分析主人公情感。

在这种不平等的恋爱婚姻中,故事主人公们有怎样的情感变化?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女子:恋爱——“送、乘、望、泣涕、笑、言”——热情幸福

婚变——“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委曲求全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悲伤反思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真诚劝告

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清醒决绝

男子:恋爱——“抱、贸、来、谋、怒、卜、筮”——热切追求,信誓旦旦

婚变——“至于暴矣”“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变心背誓

3.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对两个主人公在婚姻中的情感态度,我们能看出两个主人公分别是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女子: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形象。

勤劳、淳朴、不畏贫苦

爱情梦想破灭,由忍耐转为怨恨,最终发出痛楚的呼喊。 小结: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代表,是男人经济、政治的附属品。 男子:对家庭不负责,始乱终弃的形象。 小结:男权社会中的代表人物。

(三) 拓展延伸:

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现代,女子面对婚变,将会怎样做?如果你是她的朋友,你会怎么做?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

八、总结

经典的力量或许就在于此,它早已站在了精神的制高点反思人性所需,通过女子的决绝,我们看出了先民在受苦无望时对尊严的维护,这也让现在的我们重新思考了男女平等与法律维权。

九、布置作业

请为《氓》中的这位女子写一份书信,表达你想要对她说的话。 要求:200字左右 格式:书信

十、板书设计

恋爱——婚变——决绝

女子:热切——怨恨——清醒 男子:殷勤——————变心

十一、教学反思

课前:本案侧重在对诗歌情感的体悟和对现实意义的思考,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诗歌情感,再通过拓展延伸思考其现实意义。朗读是本课重要的教学方法,要强调朗读。拓展部分要求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氓》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